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温儒敏:教师都应该是“读书种子” 正文

温儒敏:教师都应该是“读书种子”

时间:2025-01-11 16:50:51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知识

核心提示

改进语文教学的根本办法还是多读书。温儒敏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摒弃形式主义,重回朴素立场,回到教育的本质上讨论阅读,有其现实意义。我在许多场合都谈论过阅读的重要性。为什么特别强调阅


改进语文教学的读书种子根本办法还是多读书。


温儒敏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摒弃形式主义,温儒重回朴素立场,敏教乌海市某某摩托车销售专卖店回到教育的师都本质上讨论阅读,有其现实意义。应该我在许多场合都谈论过阅读的读书种子重要性。

为什么特别强调阅读?并非我别出心裁。温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到阅读的敏教重要性,其中一句话最精辟,师都对我的应该影响也最深: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读书种子增加阅读量,温儒提高阅读品位。敏教提倡少做题,师都多读书,应该好读书,读好书,乌海市某某摩托车销售专卖店读整本的书。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与品位。

不过在一些人看来,当下语文教学百病缠身,最主要的病是什么,病根在哪里?就在于不读书和读书少。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有些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几乎不怎么读书,师生花费许多时间和心血在语文学科,可是到头来很多学生只会做题考试,不喜欢也不会读书,更不会读完整的书。

这与当下语文教学现状有关——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或者有所考虑而实践中却不到位,甚至还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口味和阅读习惯。

许多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时还是很喜欢阅读的,到了高年级和初中也还能较多地接触各种图书。但从初三开始,他们读书的兴致和数量一路下滑,在整个高中阶段阅读变得尤其功利,一些家长和教师甚至不让孩子读与考试无关的书。

试想,读书少或者不读书,只读教材教辅,怎么可能学好语文?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围着中考和高考转,既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也不引导学生科学读书,又怎么可能提升语文素养?

中高考是巨大的现实,毫无疑问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但不应与读书对立起来。相反,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有比较宽的阅读面,其语文素养就会提升,成绩也不会差。

我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做过调查、观察,发现少数喜欢读书、有阅读习惯、阅读面宽的学生一般思维比较活跃,学习成绩也会很好,这类学生往往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

而很多擅长考试却不喜欢读书、阅读面较窄的学生思维就比较沉闷、死板,越到高年级和硕士、博士阶段,读书多少与思维活跃程度、创新能力高低就越形成正比。所谓高分低能,这个能力的“低”与读书多少大有关系。

有人认为,学生不喜欢读书、年级越高阅读情况越差是因为受中高考和各种考试的制约,导致学生没时间读书。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理由不充足。

我们可能有一种惯性思维,就是把语文教学低效、贫血、不健全,把学生不读书少读书的原因归咎于中考或高考,却不从教学上找原因。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语文教学、学生读书确实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总会有一些空间,而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挥的部分。

看待阅读问题,教师要有平衡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也要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打好底子。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学生读书,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当作头等大事。

其实,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有教养,让孩子从小学习钢琴、舞蹈、画画,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品位与素养。在孩童时期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是为孩子的一生打底子,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所以,今天我们重新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根本办法还是多读书”这个朴素的道理是有现实意义的。

从语文教育的规律来看,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的培养以及读书方法的掌握,远比面向考试、精读精讲、反复操练的做法更高明也更重要。培养孩子读书的自觉,首先要对我们习惯的语文教学方式有清醒的认识,看到它的弊病和无奈并积极探求出路。

阅读是个人化的事情,不同年龄、不同性情甚至男生女生各自的读书兴趣都可能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青少年与经典之间产生隔阂。

怎么办?只能慢慢引导,不能强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语文生活”。孩子间交流读“闲书”的感受,借助社交软件进行沟通交流,这些都是语文能力提升的方式,也是语文兴趣培养和阅读习惯养成的渠道。

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他们尊重,同时尽可能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现实中,有些教师无法进入孩子的“语文生活”,这与教师不读书或很少读儿童作品有关。教师要读书包括读儿童的书,才能与学生有共同的讨论话题,进而引导学生读书。

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师甚至所有教师都应该是“读书种子”——不能只重视“职业性阅读”,还要自由读书,养成读书的良性生活方式。如此,才能影响学生,让他们喜欢读书。

从专业发展角度来说,教师也要多读书,增学养、求发展。学养怎么得来?主要靠阅读。这是教师对抗职业倦怠、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最好途径。特别是青年教师,只要有心,总能挤出时间让自己去读书,去充电。

| 本文系作者在教材培训研讨会的讲话,经作者同意有删改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转发朋友圈】

来源 |《中国教师报》8月21日03版

作者 | 温儒敏

编辑 | 皮皮兵不皮